▲图为志愿者教孩子们穿巧花。
“天阶夜色凉如水,遥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古代女子最为重视的日子。岁月更替,历久弥香的烙花饼、巧花等习俗传了下来。 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二。一大早,崖头街道蜊江社区就热闹起来,社区里的老年志愿者正在教暑期里的孩子们烙巧花。“揉面得使劲,这样做出来的巧花好吃、劲道。”“把面团全部压到模具里,别露出来,巧花得做得美观大方。”志愿者大妈手把手地示范,不时叮嘱孩子们做巧花的一些技巧。经过2个多小时的精心制作,形形色色的巧花出现在案板上。 巧花做出来了,下一步便是将其烙熟,烙巧花所用“装备”比以前先进。30年前,每逢制作巧花时,大多数妇女都是趴在灶台边,一会儿向灶台里添草,一会儿在锅里翻烙,一不小心就会将巧花烙焦。现如今,许多家庭都用上了现代化的电饼铛,制作出来的巧花色、香、味俱佳。有了电饼铛这种“神器”,孩子们也烙起了巧花。不用10分钟,一锅金黄酥软、冒着热乎气的巧花就出锅了。看着自己亲手做出的巧花,孩子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刚出锅的巧花,孩子们并没有着急吃,先让教过自己的阿姨以及在场的长辈们品尝。“做得真棒,也很好吃。这是咱老祖宗留下的一门手艺,你们这一辈得传下去啊!”一位老人感慨地说。孩子们望着老人的眼睛,使劲地点了点头。(荣成市新闻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