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起来的孙宝全认真细致。
曾经,他是普通一兵,驻守在祖国的北大门;如今,他是远近闻名的养鸡能手。虽然离开了部队,却始终秉持军人作风,像当兵那样去干事业,他不仅做到了,而且赢得了全村人的一致喝彩。他,就是本期故事会的主人公——俚岛镇燕泊村党支部书记孙宝全。 日前,笔者来到俚岛镇燕泊村孙宝全的养鸡场,还未进门,就听见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那响亮的解说声。“我当过兵,对军队有着别样的感情,这是首次在‘八一’建军节举行沙场阅兵,我特别喜欢看。”孙宝全憨厚地解释道。 1993年,年仅20岁的孙宝全只身来到黑龙江省东部口岸城市绥芬河,当上了一名边防兵。 入伍的时候是11月份,东北平均气温在零下20℃,对于从未去过东北的孙宝全来说,这样的低温环境让他很难适应。每天早晨4时就起床,跑步、练拳击、“国门”执勤。由于温度低,不一会儿帽子、绒衣外就形成了一层厚厚的“冰铠甲”,远看就像是“兵马俑”。现在回想起来甘苦自在其中,但是对那时的孙宝全来说可是最难熬的。也正是那时挑战极寒锻练就的钢筋铁骨、锤炼的过硬意志品质为他将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的义务兵生涯很快就过去了,怀着对部队和“第二故乡”的依依不舍,孙宝全登上了返乡列车。回来后,他做过门卫、下过车间,但最终辞职回到了家乡。“将来我老了总不能回忆站了多少天岗,抬了多少块钢板吧,这样默默无闻地生活下去,我也没法和孩子交代。”就这样,孙宝全选择了一条挑战自我的路——自主创业。刚开始他瞄准了小百货,但是随着超市的兴起,小规模的商店利润不断变薄,孙宝全意识到这条路走不通,必须及时转行。在经营小百货期间,孙宝全听朋友说养公鸡很挣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孙宝全思前想后,觉得养鸡是一条出路。 “要创业肯定得先学先看,虽然算不上考察市场,但是我也到威海、文登等地的养殖户那里取取经,看看人家是怎样养鸡的,了解一下销路如何。”孙宝全回忆说。通过到威海的几家养鸡场现场看、亲耳听,孙宝全发现养鸡行业有市场潜力,但是养公鸡销路不好,仅靠送往市场和饭店,价格也不稳定,只有过年过节销路和价格还不错,那时养肉鸡在市场上刚刚兴起,销量也可以,因此,孙宝全决定养肉鸡。 1999年,投资10万元建设了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养鸡场,第一棚鸡就是4000只。可以看出来,孙宝全的鸡场起点很高,10万元,现在来说也不是个小数字,更别说1999年了。“当时我们一般工资是每月600元左右,真是拿出了全部家当,还贷了近2万元的款。当时并未感觉到害怕,就是想着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场大的。”谈起创业初期的大手笔投资,孙宝全从不后悔,甚至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自豪。 其实,之所以敢这么放手大干,是因为他心里有个“底”。这个“底”就是他选择的养殖模式。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厂家直接供货、提供技术指导、上门回收,减少中间商,以此规避价格风险。“我从没养过鸡,这样和厂家合作,技术员每周来一次进行指导,还不愁销路,那时确实周围都没有人这么干。”孙宝全说,养殖初期这种模式确实帮了大忙,但是也不能完全当“甩手掌柜”。“专业养鸡,其实和养孩子一样,得细心照顾,每天到点吃料喝水都不由你,还得保住吃喝干净,冷了不行,太热也不行,还要观察鸡粪的变化,稍微有些不注意就会出问题。”当时技术条件差,夫妻二人每天24小时轮流照看鸡棚。“白天还好,一到晚上眼皮直打架。特别是冬天,需要烧煤加温,更要时刻盯着温度计。养鸡最怕忽冷忽热,并且每个阶段要求鸡棚的温度还不一样,刚开始33℃至35℃,以后每周都要降2℃左右,到最后出笼的时候基本就是22℃左右。当时,虽然有技术员上门指导,但是平时还是全靠自己。那时没有电脑,就到书店自己买书看,喂食的时候盯着鸡的粪便,一看到不对劲赶紧打电话。”就是这样严格细致的管理,也不能保证鸡百分之百健康。“每天都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就等着鸡长大健康出笼的那一天。”现在的孙宝全,回想起初期的养鸡经历只说了三个字——“真遭罪”。努力付出总有回报,孙宝全第一棚鸡净利润就达到4000多元,第一年的5棚鸡就给他带来了近2万元的收入,那是2000年的事。这也坚定了孙宝全夫妻养鸡的信心,现在他的养鸡棚一年能出6万只鸡左右。 2016年初,孙宝全对鸡棚进行了升级改造。“走,带你去看看,鸡棚现在都是现代化,一个人就可以照看过来。”笔者跟随孙宝全走进鸡场,六排三层鸡槽整齐排列,中间是走廊,1万多只鸡“咯咯”地叫得正欢。“你看看现在的鸡,住着三层小楼,恒温控制,水根据鸡的大小上下调节,粪便下面的传送带定时清理,过得简直比人都好。”孙宝泉开玩笑地说道。 现在,孙宝全的养殖场基本上都是妻子在照看,因为从2001年开始,孙宝全就有了另一个身份——村党支部书记。“我们村属于内陆村,没有产业,大家伙就是守着一亩三分地。村看村、户看户,农村进步看干部,干部有了新思路,群众才会增收致富。大伙选我也肯定是希望我能带领大家致富。”孙宝全说。上任时,村里的账上只有7600元钱,他带领“两委”干部不拿一分钱工资,先拿这些钱发展产业,等以后有钱了再发工资。上任第一年,他就带领村民将村里、村后的主路修整一新,打了一口新的吃水井,同时还建了一个集体的养鸡大棚。7600元能干这么多事吗?笔者道出自己的疑问。“当然不能,我自己掏了几万块,再就是我们有包扶单位,我到包扶单位和他们聊聊村里的规划,让人家了解我们的需求,也让他们明白赞助的物资都用在哪里。”孙宝全就这样一点点东拼西凑,带领着群众一步步发展经济。 从上任之初到现在,孙宝全将村民的200亩土地收回集中流转,将大库收回外租,带领村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进行水库清淤,建养鸡大棚……他说,当村党支部书记是大伙对自己的信任,对他来说也是一份责任,当一天村党支部书记就要尽职尽责一天,像当兵一样站好自己的岗位。 “自家的鸡场不用再操心了,村里一些老人种不了地,我想把这些闲置土地集中起来再统一流转,让老人们也有个保障,再将村集体的养鸡大棚扩大规模。”而孙宝全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儿子过年回家,因为儿子也扛起钢枪,跟随自己的脚步去了他当年当兵的地方,两年未见儿子的孙宝全望向北方,内心期待着一家三口的团聚。 编辑感言: 24载春夏秋冬,从军人到养殖户再到村党支部书记,孙宝全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激情燃烧的生命状态。虽然大部分人不能一身戎装,扛起钢枪,保家卫国,但是军人身上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进取意识,坚毅果敢的旺盛斗志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和汲取的。(荣成市新闻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