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岛边防派出所干警上门服务,为船员办理证件。
荣成三面环海,海岸线长500余公里。在绵长的海防线上,驻守着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身着“橄榄绿”,被我们亲切地称为“海疆卫士”。他们,就是市公安边防大队的武警官兵。 这群武警官兵或许不是广为人知的大英雄,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但却常年行走于乡村阡陌,奉献在港口码头,守护一方平安。 张永安:舍小家顾大家 俚岛边防派出所的张永安是河南郑州人,来荣工作已经14年了。14年里,他从一个文质彬彬的法学专业学生成长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国边防部队执法标兵。 采访中,记者感觉到张永安不是个健谈的人,或许是军人的严谨,他每次回答问题都言简意赅,没有任何修饰、没有戏剧性的情节。一些事情的始末及他的个人情况,记者是从他同事的口中得知。张永安常年与父母、妻儿分居三地,每年的探亲假也经常因为工作一拖再拖。采访当日,他刚向领导销假回来上班。40天的探亲假,他只休了14天。问他:“为什么着急回来?”他只简单答了几个字:“所里人手紧。” “夏季巡查力度本就大,都是两班倒,人手不够是常事,每个人都在岗十几、二十几个小时,加上近来有战友要参加部队集训,老安知道后,就主动销假回来了。”派出所教导员刘健告诉记者。 俚岛镇域面积广阔,辖区有60个自然村、14个社区、11个农场,张永安担负了37个村居、1万多户群众的安全维稳任务。除了例行巡查,不办案时,张永安坚持每天7时到9时、16时到19时走访,一天要走60多户居民。张永安说:“基层工作,群众就是我们的耳目。辖区常住居民出入时间基本都是固定的,这两个时间段去走访,他们会在家;商铺也是,趁着他们刚开门或者临近歇业时间去,不影响他们的正常营业。”常年与群众朝夕相处,张永安与很多人都相熟,能叫上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一次走访,张永安了解到杨福军的岳父李连选在外地退休后,户籍没有迁回老家,且也不知道落在何处。李连选退休前在成都铁路局工作,成都铁路局下设很多分局,李连选在几个分局都工作过。退休返乡后,因为户籍没有迁回,给他和家人带来诸多不便。 张永安第一时间请户籍科的同事通过全国常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查询老人的户籍。查到户籍所在地是成都市金堂县,他又与当地派出所联系,协助老人办理相关手续。“回迁手续相当繁琐,我老丈人二代身份证也没换,很多情况都要有正式的说明,这个需要村里盖章、那个需要部门盖章,我们都是老农民,啥也不懂,都是张警官帮着跑,一条一条地为我们理顺。多亏了张警官,除了户籍,还有老丈人的社保这些都落回来了。接到通知那天,我老丈人都哭了,一个劲儿感谢张警官。”杨福军告诉记者。 诸如此类事情,张永安已不记得办了多少件,在他看来这是举手之劳,但老百姓都在心中默默记住了他的好。 宋晓双:发挥高科技最大优势 千里海防尽收眼底,重要海情实时报告,情况处置快速准确……记者在石岛边防派出所中心渔港警务室看到,干警借助军地共建共用的通信指挥网络,对海上作业渔船实现了监控预警、信息处理、指挥控制一“网”全收。 近年来,我市渔民作业范围不断由近海向大洋深处拓展,渔船在远洋作业时信息传达不畅、情况处置慢、指挥控制难等问题,日渐成为制约管海控海能力提升的瓶颈所在。 “信息不通、命令不畅,海上执行任务从何谈起?”宋晓双说道。石岛渔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渔港,长期和季节性停靠船舶1.2万余艘,年供渔货40万吨。而中心渔港也是多个涉海部门公务船舶的停靠补给基地,常年停靠渔政、港监、海警、海事、救助等十数艘公务船舶,必须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现代海防能力。“在沿海一线视频监控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我们探索总结出人脸智能识别、车辆多特征智能比对、船舶动态报警法和船舶自动跟踪法等一系列技战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效能。” 在全面推进沿海视频监控建设和应用的同时,宋晓双还带领边防所的同事们探索船舶基础管控手段的创新。他们创新海上网格管理模式,推动网格化管理由陆地向海上延伸,按照属地、公司、船队、代理、作业区域等因素,划分了N个海上治安管理网格并设立网格长,结合“三定三包责任制”,将近海船舶、岛屿、养殖区等涉海管理要素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开创了“海陆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的良好局面。同时,依托海陆一体平安建设联勤联动机制,积极推动涉海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各部门对出海船舶动态实时掌控。另外,每名船管民警手机上都安装了船讯网APP,可随时随地查询出海船舶位置、轨迹等信息,便于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船舶管控。 “实践中我们发现,除了用好用活这些硬件提高监管能力,还有一点十分关键,就是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宋晓双说,他们经常以日常值班执勤、突发情况处置等为背景,对系统功能和组织运用进行风险测试和反复演练,有效提高了“互联、互通、互操作”的综合实践能力。 李雪松:一人守护一座岛 去年,港西边防派出所在鸡鸣岛上建起了警务室,长期到岛上开展工作的李雪松终于有了正式的“落脚地”。李雪松是个皮肤微黑、帅气刚毅的小伙子,三十而立的年纪便已是港西所副营职副教导员。他从2010年7月开始分包港西镇王家山片区,管辖区域包括鸡鸣岛。 “我第一次上岛走访,村民对我都很客气,但不愿与我多说话,多少有些排斥。”为了尽快熟悉每一个村民、也让村民了解自己,李雪松专门制定了走访进度表和路线图,并对走访情况分门别类作出标记。走访群众时,他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勤观察、勤询问、勤记录、勤帮扶、勤回访,群众的大情小事他都装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通过常年累月反复走访,群众对他的称呼由李警官不知不觉变成了“小李”。 鸡鸣岛因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而享誉全国,海岛游也在近年来备受追捧,岛上的渔家乐逐渐多了起来。起初,村民对接待标准、相关法规都不甚了解,与游客也发生过一些争执。针对这些情况,李雪松借助部队警营文化优势,积极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法制下乡、文明入户、文化下乡、科技进村等活动,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李雪松还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协调港西镇政府、市公安边防大队,在岛上建设海疆边防书屋。书屋设置了阅读区、上网区、放映区等,解决了游客及村民信息闭塞、文娱设施缺乏的问题。如今,海疆边防书屋已成为岛上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夏日的夜晚,游客和村民汇聚在此,一起用投影仪看大屏电影,一起吹着习习海风,享受宁静的悠闲时光。岛上游客告诉记者,那一刻仿佛置身桃花源,身心彻底放松,什么烦恼都没有。“太感谢小李了,有了海疆书屋,小孙子放暑假也不到处调皮捣蛋了,在那看看书、上上网,我也放心。” 现在,每回到村里出警或是走访,总能听到村里的大爷大妈们亲切地叫着:“小李,来家里坐坐,吃块西瓜、说说话……”大家似乎和李雪松有拉不完的家常。 在荣成各边防派出所,还有许许多多如张永安、宋晓双、李雪松一样的边防警察,他们视他乡如故乡,用真情服务一方群众,用热血守护一方平安,他们是荣成千里海防上永不褪色的橄榄绿。(荣成市新闻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