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都会把艾草挂在门前或窗下,这是自古就有的习俗。 艾,又名家艾、艾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尤以农历四五月份长得最为葳蕤。它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古诗云:“端阳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记者来到崖头街道河东社区,还未走进居民家中,淡淡的粽叶香就扑面而来。穿过两条街,拐进一条小巷,来到于本华的家门前。只见大门紧闭,不见于本华的踪影,正疑惑时,只见年近古稀的于本华手里拎着一大捆新采摘的艾草向我们走来。原来一大早,他就到郊外的田地里割艾草去了。 于本华告诉记者:“这不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传统的习俗咱不能丢,端午是到野外割艾的最好季节。带上一把镰刀,割上一大把艾草,割回来的艾草放在阴凉处阴干。挂在门口两侧,祛病招福,象征着一家人一年中身体健康、好运随身。还可以把新鲜的艾草放在床铺下方,也是寄托身体健康的意思。” 据古书上说,艾草代表招百福,也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早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艾草是药用植物,全草都能入药,有温经散寒、清热祛湿、平喘止咳、抗过敏等作用。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在我国,采艾和用艾治病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以前,医学还不发达,家里也穷。谁家小孩起湿疹了,家里的大人就去地里割些艾草,用艾草煮了水给小孩洗澡,小孩身上的湿疹就慢慢见好。”于本华说。 可见,古人插艾有一定的预防疾病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清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端午时节的“赛龙舟”“包粽子”相比,门前插艾更简单易行。有些地方会把艾草编织的环戴儿童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寄寓民间对屈原的厚爱。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与于本华攀谈许久,却迟迟不见他的老伴。询问后得知,于本华的老伴到市区的集市采购粽叶和糯米了。“每年端午,家里总是要蒸上一大锅粽子,豆沙馅的、蛋黄馅的……这些都是女儿和外孙喜欢的口味。”说着,于本华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先人对艾草还赋予诸多美誉,艾草不仅是为了避邪,更是为了祭奠为国忧思的大诗人屈原,是一种怀念,因为“艾”和“爱”是同音的,香雾缭绕,艾叶青青,在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的传承中,能够流传下来的不仅是那些古老的习俗,更有绵绵不断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