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受齐地文化熏陶的荣成,民风淳朴,尊孔崇儒蔚然成风,位于荣成市夏庄镇北山杨家村的“老鱼窠”正是儒学传播入荣成大地的印记之一。又到一年高考季,文化寻根正当时,让我们一起去倾听“老鱼窠”的传说,开启我们的文化寻根之旅!
东汉经学集大成者郑玄大约于公元168年至172年来到伟德山一带讲学,当时他的学生有千百人,周围很多人因为跟随郑玄读书学习而成为乡里达人和开明之士,当地也逐渐形成了崇文尚学、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淳朴民风;随着经学等儒家文化传入的还有当时京城洛阳刚刚兴起的“鲤鱼跳龙门”传说,该传说在此地盛行,形容农家子弟通过刻苦学习,改变了命运,主宰了自己!
后来,伟德山古迹顶下清涧鱼窠中的鱼儿们也都纷纷仿效黄河鲤鱼试图跳过伟德山古迹顶玉皇殿的“龙门”,终于有一天一条大鱼跳过了龙门变成了一条白龙,飞越大山,润泽大地,这也是伟德山北麓埠柳镇白龙河、原马道镇杏沟的龙眼神井和成山镇落龙湾村典故的由来。
这条白龙老了以后,为了纪念当年为他传经颂道的郑玄,又回到伟德山前清涧的鱼窠中化做一条石鱼。后来,周围的人们为了纪念郑玄启化此地人们,改变了穷苦人们的命运,借现实中的“鲤鱼跳龙门”,将石鱼所在地称为“老鱼窠”(现北山杨家村,原村名为老鱼窠)!直到现在,周边的大人们还会在孩子高考前,带他们到这里摸摸鱼头,跨过山脊,希望能够借吉祥寓意高考中榜;成人们也会照此,希望事业顺遂,仕途腾达!
“老鱼窠”的传说"中藏着父母对学子们的殷切期盼,老鱼窠所在之地更是教化子孙崇文尚学、耕读传世、文化传承之所。如今的北山杨家村正在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康成讲堂、“老鱼窠”景区和乡愁体验为基础,系统讲述郑玄生平以综儒家经典,打造传统文化研学基地;保护“老鱼窠的传说“以彰学文精神,打造求学祈福圣地;将民俗展示与农事参与、山林实践相结合以显勤奋要义,打造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2011年的高考季,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这句古诗词勉励高三学子们。高三学子们如果能够系统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能够理解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从而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那么不管是在眼前的高考中还是在今后的人生中,他们都将受益无穷。文化寻根老鱼窠,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老鱼窠伴您:高考启航,筑梦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