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成 专题 旅游 人才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商家 手机版
镇区 东山街道

荣成 | 春日漫步镆铘岛 风情别样入眼帘

来源:中国荣成 作者:荣成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3-24
摘要:拥有千里海岸的荣成,沿海分布着一些海岛,自北至南有居民居住的岛屿有两座,一是位于荣成北部面积 约 为0.31平方公里的鸡鸣岛,一是位于荣成市东南部的镆铘岛。两座海岛,风景秀美,为人向往,其中在海内外久负盛名的当属镆铘岛了。眼下正是三月春光,走一

拥有千里海岸的荣成,沿海分布着一些海岛,自北至南有居民居住的岛屿有两座,一是位于荣成北部面积为0.31平方公里的鸡鸣岛,一是位于荣成市东南部的镆铘岛。两座海岛,风景秀美,为人向往,其中在海内外久负盛名的当属镆铘岛了。眼下正是三月春光,走一走镆铘岛,你可领略别样的海岛风情。

 

  

 

 

 

丰富的人文元素

 
 

 

 

在荣成的海岛中,面积最大的是镆铘岛,因形似宝剑而得名。空中鸟瞰,岛的西头为剑柄,东头为剑尖,直指黄海。而镆铘岛灯塔就矗立在这把“宝剑”插向大海的刃尖之上。总面积8.0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5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公里,主体长6000余米,最宽处约1500米,最窄处约300米。

 

 

  

 

 

镆铘岛的人文元素丰富,不仅流传着吴越文化时期的历史传说和遗迹,留有英德等异域的文化符号,同时这里人才辈出,党和国家领导人谷牧曾在岛上接受过数年的传统教育;这儿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王茂润的故乡,名人马未都的老家也在岛上。

于四平方公里的陆域上浓缩着古今中外丰富的人文元素,在威海市也是屈指可数的。

东部落潮时,从岸边望去,礁石似点点繁星,又似错落排列的巨型珍珠。著名的“紫兔听涛”和“神雕凌波”相望而立,月兔仰首聆听,神雕展翅搏击,相映成趣。

 

 

  

祖籍南洼村的马未都所题村名

 

 

陆广微的《吴地记·将门》记载,吴王阖闾派干将铸剑。干将就和妻子镆铘一起炼铁,但炼了几天几夜,铁水总是流不出来,眼看吴王规定的期限就要到了,干将的心急得犹如火燎。镆铘问干将:“炉中的剑水为什么还不流出来?”干将说:“今天铸造的是世上罕见的宝剑,当年我跟师傅学铸剑的时候,师傅说,铸造罕见的宝剑,必须把一个女人扔进炉中给炉神当妻子,剑水才能流出来……”干将还没有说完,镆铘早已跳进炉中,剑水顿时流出来了。干将含泪思念妻子镆铘,把流出来的剑水铸造成雌雄剑。雌剑以妻子的名字命名为“镆铘”,雄剑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干将”。

据说,600多年后,干将、镆铘两剑失而复得,化作两龙腾空而起,向东北方飞去……两龙纷纷飞到石岛湾上空,为石岛湾风光秀丽,气候凉爽所留恋,镆铘遂驻足落下海面,成为镆铘岛。

 

 

  

  

 

 

在镆铘岛上的岛西庄村,至今还留有干将的炼剑的遗迹,一口被称为炉台圈的淡水井,令人称奇的是,这里与大海相隔咫尺,井水甘美清澈。今年七十多岁的王茂顺介绍说,很久以前,村以井命名,称炉台圈村。在村民眼中,这口水井不仅有涝不溢旱不涸的奇观,还有救命的传奇。据说,有一年疾病流行,岛上的人因为喝了这口井的水而幸免受到波及。

 

 

  

 

镆铘岛的西头离岸不远的海里有块巨大的岩礁,从石岛湾北侧看,它活像这把“镆铘剑”的穗子,这就是姑嫂石。三块并列的礁石,中间的大,两边的小,活像嫂嫂用两只手扯着两个小姑子,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姑嫂石”。满潮时,远远望去“姑嫂石”像一只三条桅杆的船,在碧绿的海面上扬帆航行。

 

  
  


 

 

 

显著的地理座标

 
 

 

 

镆铘岛位于山东省最东端的威海市石岛管理区东南部,三面环海,东南紧邻黄海,西靠石岛湾,距石岛港2.5公里。岛上年平均气温12.1摄氏度,年日照时间2655小时,年降雨量765.7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1%,年均风速4.1米/秒,夏季以南风、西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北风为主。

于地理形态上讲,镆铘岛经历了由海岛向半岛的嬗变,1980年代专门修建了一条公路,直通岛上,变成了三面环水的半岛。

也是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这里矗立着三块领海基点标志。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已公布的94个领海基点,其中,荣成境内,2011年圈闭置碑的6个领海基点也得到进一步确认,是我国具用邻海基点较多的城市,体现着庄严的国家意志和海权意识。

 

 

  

 

 

其中南部沿海的镆铘岛环岛设置三个基点。位置分别为:北纬36°57.8′东经122°34.2′镆铘岛(1),北纬36°55.1′东经122°32.7′镆铘岛(2),北纬36°53.7′东经122°31.1′镆铘岛(3),领海基点在我市的设立,对于提高海洋权益知识教育,增强人们国土、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镆铘岛上,一座灯塔的建置年代越早,表明其航海参照价值越高。在威海海区,镆铘岛灯塔的建置年代仅晚于成山头灯塔,建成并燃灯启用于1883年。当时的塔身完全由生铁铸造,高约32米,装备的是所谓“头等灯”;20世纪20年代,鉴于附近海域雾日多、雾期长,这里又增设了低音雾笛(又叫地亚风雾号)。

 

 

  
  

 

 

铁制的镆铘岛灯塔已于解放战争中被拆除。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有关部门在这里架设了一座14米高的灰色铁塔,装上了乙炔闪光灯作应急之用。1956年7月1日,在当年被拆除的铸铁灯塔原址上,有关部门又用厚达0.9米的巨石,重新建成了一座16米高的灯塔。从此,镆铘岛灯塔被赋予了红白相间的环纹身份标志,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矗立在岛上。当年8月25日,这里重新增设了雾号。

目前国内灯塔里的雾号已所剩无几,能用的更少。镆铘岛灯塔的雾号则保养状态良好,是中国航标史的活标本,听程可达10海里。

 

 

  
  

 

 

镆铘岛灯塔西、南围墙外是悬崖峭壁,崖下则是巨浪翻滚的大海,地势险峻。1997年,以全国劳动模范、白节山灯塔工叶中央一家为原型,反映中国五代灯塔工人艰苦生活的纪实影片《灯塔世家》开机拍摄。因为镆铘岛灯塔和白节山灯塔同年建成,建筑式样、地形也很相似,当年7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在镆铘岛灯塔安营扎寨,以灯塔及附属建筑为背景,拍摄了大量的镜头。影片中日军要破坏灯塔,叶中央的父亲从一栋镶百叶窗的黑瓦房里冲出来,双手握着棍子要与日军拼命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令当地百姓记忆最深的是,1896年1月23日晚10时半,奉命在中国沿海寻找“东方桥头堡”的德国远东舰队炮舰“伊而提司”号,在灯塔东北偏9海里处触礁,淹死77人。当时,德国人隋而卜是镆铘岛灯塔的“头头”,他受德国海军委托,在灯塔东面购买土地,掩埋了打捞上来的27具尸体,并竖了镌刻有铁锚和铰链标志的白色大理石墓碑。隋而卜和两个儿子死后,也都埋在这块他“看中”的土地上。现在,德国人的尸骸已荡然无存,墓碑的基座尚存数个,成了灯塔工人的棋盘石,其中一个上面还有清晰可辨的德文,“1896”字样尤其清晰。

 



 

 

自建成以来,镆铘岛灯塔一直属于海上干线灯塔序列。对于北方驶向青岛港口的船只来说,镆铘岛灯塔是它们由正南航线折向西南的转向标志;这几年随着石岛港的飞速发展,距石岛港只有4公里的镆铘岛灯塔还担当起了港用灯塔的任务。

 

 

  


 

 

鲜明的经济特色

 
 

 

 

镆铘岛上地势平坦,局部有缓丘分布,最高海拔31米,西部为海积平原,海岸平缓,沿岸多滩涂。西北部有连岛沙洲,东部和东南部海岸曲折,多岩岸,岸下有礁石分布,岛上无河流。

历史上,镆铘岛曾经历了区、公社、乡、镇的沿革。1957年设镆铘岛乡。1963年8月设镆铘岛人民公社,1975年11月,属宁津人民公社。1984年4月,增设镆铘岛乡。1993年10月,设立镆铘岛镇,进入新世纪,合并于宁津镇(现宁津街道)。

 

 

  

  

 

 

镆铘岛镇,曾是海产品生产为主的镇,1995年全镇拥有机动渔船334艘,冷藏厂7座,总库容量900吨,养殖面积7465亩,其中对虾池3700亩。1994年,开发潮间带养鲍鱼、浅海底播鲍鱼和底播海参等优良品种, 现已形成了养、 捕、加一体化的生产格局。1995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0元,财政收入166万元。

2011年3月,荣成渔业部门在岛上设立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刺参养殖核心示范区。作为荣成市重要的刺参养殖基地,目前,宁津街道镆铘岛刺参养殖面积达5000多亩,约占荣成市刺参养殖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着眼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镆铘岛还保留了原始生态,岛上的居民过着耕海牧渔的神仙生活。为保障居民生产生活,宁津街道设立镆铘岛发展服务中心,由原镆铘岛镇政府办公楼改造而成,占地5亩,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中心以提升管理服务职能、促进海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以街道派驻工作组为核心,整合邮局、警务室、卫生室、广播站、农商行等上级驻宁部门,实现职能深度有机融合,打造机制科学、功能完善、网络细密的新型海岛管理服务机构。

 
责任编辑:荣成
首页 | 荣成 | 专题 | 旅游 | 人才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