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冬雪,热闹了古村——渠隔。村庄银装素裹,老银杏树雪落生姿,古色古香的祠堂老院,平添了几分魅力。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或体验民俗,或游村赏雪……这个美丽寂静的乡村,变成了欢乐园。 ![]() ![]() ![]() 渠隔村位于宁津街道西南部,距街道办事处3公里。因村中有一条水渠把村庄隔成南北两段,故名“渠隔”。渠隔村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村内海草房保存完好,巷道曲折、四通八达,在千年银杏树的隐映下,构成村居的独特景观。 ![]()
![]() 银杏树位于村东小河旁,是宁津街道最古老的树,为雄性,树高37米、树围5.2米,树冠覆盖200多平方米,至今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据民间相传,这株银杏树的树龄约1100年。多年来,村民一直都有崇尚银杏树的习俗,每年春节,人们聚集在树下,给大树披红挂彩以求平安。盛夏,大家围坐在树下乘凉、打牌、下棋,享受着古树的庇佑和恩泽。 ![]()
![]() 老银杏树为周边百姓带来的福泽远大于此。每年,周边居民和很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观赏古树风景。尤其是深秋银杏叶子变黄的时候,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这几年,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一些人在古树旁边摆摊或者开店做起了生意,走出了一条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的新门路。“俺们村商店、饭店、旅店都齐全,买东西、下馆子不用去镇上。借着这棵老树的光,我们村可是有享不完的福气。”村里一位老人说。 ![]()
![]() 银杏树西侧就是张氏祠堂,建于1905年,由三间正房和门楼组成,门楼中建有仗门;祠堂大门两侧张贴着“家声传百忍祖德宗功遒千古,道学著两铭子承孙继述万年”的对联。走进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门墙上的张氏家谱序,东山墙上挂的是张氏家谱,西山墙上挂的是张氏祠堂浅释和“两铭世业垂光远,百忍家风遗泽长”的堂联。祠堂建造时所用的砖瓦、木料全部从南方购进,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虽经百余年风雨洗礼仍不失旧时本色。1995年,张氏族人对祠堂的文史资料进行了整理补充,提升了祠堂的传承功能。 ![]()
![]() 祠堂是村中凝聚力所在。每年除夕之前,张氏族人都会置办祭品,请先祖回家过年。除夕午夜之前,张氏族人再次来到祠堂烧纸、焚香,燃放鞭炮后向先人跪拜叩首,感恩和祈求先人们对年轻一代的庇佑。时代在发展,祠堂在村落中凝聚人心的作用却没有弱化,反而变为村中文化传播、教育的场所。寒暑假期,村里不少孩子都聚集在这里,听村里老人讲述先贤的动人故事,学习他们的做人准则。小祠堂蕴藏大文化,随着人们对祠堂文化功能的重视,祠堂不断发挥出祠堂文化“以德育人”的功能,成为乡村的文化礼堂,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堂。 ![]() ![]() ![]() ![]() 近年来,围绕古树保护,渠格村建设了银杏树公园,并配套建设旅游指示牌、古树“名片”、景观石凳、围栏等基础设施,同时,结合海草房巷道保护,完成2条保存较好的巷道修缮和村内绿化美化工作;将水库进行清淤、扩建,在水库内栽植景观荷花,对周边进行绿化造景,并安装围栏,打造精致小游园。 ![]()
![]() 下一步,渠隔村将按照“古巷迷宫、品味家风”规划定位,以巷道文化为载体,将婚宴、餐饮、茶吧等与民俗文化进行融合,打造集巷道迷宫、家训文化馆、人民公社食堂等元素于一体的文化基地,同时,增设多家农家乐、茶吧等,展示胶东婚宴民俗文化,满足游客餐饮、休憩需求,推动村域旅游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村中和周边百姓就业致富。 ![]() ![]() ![]() (源于:港城石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