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何到现在一个像样的大型干船坞都没有?
俄罗斯进口近50年的大型浮船坞的沉没事故,导致重创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很多人惊奇:离开了这个早就破烂的浮船坞,俄罗斯的海军造船工业感觉就像立即归零了一样。其实这种尴尬状态,瀚海狼山认为并不是今天才导致,而是从前苏联时代,就落下的“老病根”。 俄罗斯从莫斯科公国开始疯狂对外扩张,争夺四面八方的出海口,几乎就成了从彼得一世一直到勃列日涅夫时代一成不变的国家战略追求。由于胃口太大,最终导致消化不良。前苏联打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争—入侵阿富汗,说到底也是想最终打通到印度洋暖水的直接通道。最终铩羽而归。 彼得一世曾经亲自化妆到荷兰学习造船技术,并且首次将国土扩张到了芬兰湾。俄罗斯人一直梦想建立一只全球性的远洋海军。但是他的统治核心却一直在大陆的内部。并且在西部和东部两线,都面临生产力和海陆军力都相当强大的对手。这使得从沙俄时代起,俄罗斯就很难将资源和资金合理分配到陆海军力的两线建设上。 苏联在二战结束以前,海军实力完全属于打酱油的角色,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多少出彩的表现,大部分时间当普通陆军使用。二战以后,面临美国超级强大的海军力量,苏联领导人从内心深处就感觉到追不上的压力,因此把资源重点又转为水下,想靠专门发展潜艇的做法,来取得不对称优势,最终证明是一条歧途。苏联海军真正重视航母为代表的超大型舰艇建造,已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最终的苏联解体,一共也不到30年的时间,因此整个苏联为建设大型水面舰艇配套的超级基础设施,一直是非常缺乏的。 看看苏联时代最大型的造舰基础设施,就是原来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市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就会发现,这个船厂当年建造大型航母的设施,仍然是倾斜船台而不是同样级别的干船坞。 近代以来大型船舶的下水设施,无非是侧面下水、纵向倾斜下水、浮船坞下水,和干船坞建造兼下水等几种方式,其中最科学的的下水方式,就是干船坞建造下水。这种方式对大型船舶的龙骨变形最小,会极大的确保轴系的精度和整船的使用寿命。倾斜下水和浮船坞转移下水,表面上看对船舶冲击不大,其实潜在冲击,不亚于在新船附近爆炸一枚重型水雷。 那么前苏联既然已经在黑海边建造了大型倾斜船台,为何不再建造几个大型的干船坞呢。第一,可能是觉得有倾斜船台已经足够;第二,可能投入资金不足;第三,在于国际上对通过土耳其海峡有协议,最大的军舰被限制在标排5.5万吨,不需要更大的船坞。 前苏联在北冰洋的沿海,其实是有个别干船坞的,但是当年主要是为了建造核潜艇,长度只有200多米,根本放不下库兹涅佐夫号,而且极地气候严寒,一年有6个多月有很厚的海冰。会严重破坏干船坞的使用,甚至严重结冰会顶裂,顶漏干船坞。因此从苏联时代开始,北方的船厂就更喜欢用抗冰害更强的移动浮船坞。 现代30万吨到50万吨级别的干船坞的建设,是巨大的基础性设施的一次性投入,一个这样的大坞,就需要上百亿的投资。而且深度和宽度越大,投资就越高。一般十米深度以上的干船坞,再多挖深一米,增加的投资就以十几亿计算。因此全世界适合建造航母的14米以上的深干船坞,非常稀少,美国只剩下一个,我们未来会有4个。
干船坞的施工,最大的困难是担心地下水的压力会把整个船坞浮顶出地面,深度和长宽度越大,建造的难度和投入越大,别看现在的俄罗斯军工整体还可以,但实际建造30万吨以上超级航母专用船坞的技术,他们真的未必有。 |